话说苏锡常之四苏常不同历史方向和无锡的县
2022/9/17 来源:不详吴歌原创/文史
本文约字,阅读约需10分钟
仿佛是前世缘定,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纷乱之后,苏锡常这三处地方,开始了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苏州(时称会稽郡、吴郡或吴州)在秦汉帝国建立之时,就成为郡府官衙的驻地,无锡和常州(时称毗陵县)。而从隋朝开始,苏州和常州都成为州府机构的驻地,苏州甚至成为省级官衙的驻地。无锡,作为古老的县城,先从属于苏州,而后从属于常州,在漫长的皇权时代,始终没有一个朝廷曾经试图将它升级为州府驻地——这足以令无锡人郁闷!
苏州和常州虽然都是州府级官衙驻地城市,却始终按着不同的规划前行:
苏州所寓居的吴县县城,逐渐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都市,繁荣富庶而文雅秀丽,处处散发着绅士气质,贵族精神,明清期间成为中国光彩夺目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高地。
常州却朝着农垦粮仓的方向发展,州府机构一直寓居在县城(先后驻于常熟县、毗陵县和武进县)之中,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也没有成为江南名城,治下各县,都是勤恳富饶丰产的农业大县,提供着朝廷所需要的粮食和银子。而当这些县发展到超大规模,让州府觉得庞大而难以管制的时候,朝廷就及时出面分割为二,把原本来的县域权利缩小,从而避免尾大不掉,达到社会和政治的平衡。
当今苏州拥有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园林。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宋代的沧浪亭,其他园林以明清时期为多,留园,狮子林,拙政园,怡园,网师园,等等,都是中国著名而珍贵的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苏州园林标志着这个城市的贵族精神,唯美的,艺术的,诗意的,和多金的。道理极其简单!如果没有唯美的艺术理想,可能让这些园林如此诗情画意吗?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富,可能造出这些精美无比的园林吗?
姑苏繁华图局部乾隆时期,有位宫廷画家徐扬画了一幅《姑苏繁华图》,20多米长,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
《姑苏繁华图》中出现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多栋,各种桥梁50多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多条,各种商号招牌多块,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其中出现丝绸店铺14家,棉花、棉布店23家,染料店4家,蜡烛店5家,酒业4家,凉席业6家,油漆、漆器店5家,衣服鞋帽手巾店14家,书字画文化用品店10家,灯笼店5家,竹器店4家,窑器瓷器店7家,粮食店铺16家;钱庄典当14家;酒店饭馆小吃等饮食副食业共31家,医药业13家,烟草业7家,南货业5家,洋货业2家,柴炭行3家,皮货行1家,麻行1家,猪行1家,果品业2家,乐器店1家,船行3家,茶室6家,澡堂1家,客栈3家,其他行业11家。
《姑苏繁华图》虽然只是描绘了以苏州商业中心的区域图景,却将苏州城市的巨大,繁华,精美作了一叶知秋式的展示。
苏州的工商业繁荣发展,并非是清代才出现的。至《姑苏繁华图》诞生,早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明朝,苏州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是苏州人集体抵制朝廷加收商业和手工业税收。朝廷加税,是因为朝廷费用不够,伸手向下搜刮。而加收工商税,则是标志着苏州的工商业发达程度,其肥水令缺钱的朝廷垂涎三尺。
明朝中期,苏州“自阊门至枫桥,将近十里,南北两岸,居民栉比”,城里百工聚集,纺织工人最多,有机匠千户,工人上万,既有官方的织染局,更多是家庭织机,成为江南丝织业重镇。万历皇帝明神宗为加强内帑(区别于户部的国库,是皇帝的小金库)收入,派宦官担任特派税务官,到处开征矿税、手工业税、商业税。江南地区,成为税收流毒的重中之重。
姑苏繁华图局部万历二十九年,苏州织工爆发了大规模抗税暴动,史称“织佣之变”。这年江南水灾,物价高扬。织造太监孙隆把税收加到织户头上,每一张机,收税银三钱。于是,佣工徐元、顾元等聚众两千多人抗议。愤怒的苏州织工从葑门开始起事,见到税官就殴杀,那些投靠过税监的乡绅和富户也在殴杀之列。苏州衙门居然也冷眼旁观,并一任两个被人痛恨的税官爪牙被民众抓获,在公开场合被愤怒的民众痛扁而亡。事后,领头起事者葛成被关押十多年。但此事得到市民包括士绅阶层的舆论支持,朝廷最终采取了和缓的解决方案。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