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锡常之二无锡比苏州常州更加古老

2022/10/13 来源:不详

吴歌原创/文史

温馨提示:此文约字,需要阅读8分钟左右

无锡蠡湖大桥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相比较而言,无锡的名称最为古老。

无锡名称最为通俗的说法,是来自秦国大将王翦。传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际,王翦带兵平定江南,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地盘,秦军驻扎在锡山脚下,掘地挖灶时得到一块石碑,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十二个字,秦皇朝建立后,即设立无锡县。王翦故事实际是小说家言,并不足信。但无锡县确实是秦代所置。

而从语言学角度看,无锡的名称更加古老,它是古吴语的遗存。无,是发语词,锡,是地名。类似地名江南一带还有不少,比如夫椒,句容,余杭,姑苏,芜湖等。这个发语词虽说无义,却近似于英语中的“the”,有一定指示作用,无锡,就是这个“锡”;句容,就是这个“容”;姑苏,就是这个“苏”。这样看,无锡的地名不就非常古老吗?

苏州夜景

苏州,这个名称相比无锡,显然要晚得多。姑苏,这是一个与无锡一样古老的名称,但它只是一座山名和这座城市的别称。秦代在这儿设置吴县,是会稽郡的郡府驻地。吴县是一个与无锡一样古老的名称,但现在已经被苏州废弃了,改称“吴中区”。秦代以后,吴县一直是郡和州的府衙驻地,先后叫过吴郡、吴州等,直到隋朝,才以姑苏得名为“苏州”。

常州这个名称,也比无锡晚得多,因为它亦是隋朝命名的。春秋战国时,常州是吴国明贤季扎的封邑,称为延陵。秦代设置延陵县。汉代改为毗陵县,是毗陵郡的郡府驻地。西晋一度改称为晋陵郡。东晋曾称兰陵郡。隋朝改郡设州,州府一度迁往常熟,并因常熟而得名常州。不久,常州府搬回毗陵县,常熟县划归苏州府。

由此可见,苏州、无锡、常州三地设县大致是在秦汉,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唯有无锡至今保留着最古老的名称。而苏州和常州的古老名称都在其间逐步的改变并湮没了。

虽然在苏锡常三个城市中,无锡的城市名称最为古老,但它们的历史其实一样古老,并无差别。所以,无锡人不必暗自高兴。

良渚文化遗存复原

近代考古发掘表明,在苏锡常的地域范围中,存在着更加古老的文明,那就是许多良渚文化的遗存被发现和发掘。良渚,目前是浙江一个地名,其本意是水边的小洲。这几乎是苏锡常作为江南水乡的共同特征。

苏州著名良渚文化遗存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无锡有鸿山丘承墩遗址、西郊仙蠡墩遗址、宜兴骆驼墩遗址、江阴高城墩遗址等。常州有圩墩新石器遗址、潘家塘聚落遗址、常州果园遗址、三皇庙村寺墩遗址等。这些遗址记录了人类远古时期的文化和经济活动,增加了苏锡常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中,苏锡常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大西北周部落的王子泰伯,因为知道父亲希望传位于三弟并再传于三弟之子,就联合了老二,率领两大家族及随从,从陕西周原出发,跋涉数千里,来到长江之南的梅里,安家落户,聚众筑城,形成了一片新的气象,开创了勾吴古国年的历史。这也许就是地处蛮荒之所的江南所经历的第一次南北文化融合。

这次融合的结果,是在这个勾吴古国的后期,它派出的外交使者文化学识之高,竟然令文化高地的齐鲁举国点赞;它所出动的军队战力之强悍,亦令各中原老牌诸侯国震撼,昔日的春秋霸主齐国和晋国俯首签约,勾吴一度登上了春秋霸主的主位。

无锡鸿山泰伯墓

泰伯开创的勾吴古国传了二十五代,在二十四代阖闾王的中后期、二十五代夫差王的前半期,达到了鼎盛。在此之前,勾吴在无锡地区建都,到了阖闾后期,因为已经荡平了西面的强敌楚国,阖闾决定集中力量对付楚国的帮凶、东南的越国,把指挥中心搬迁到苏州地区,以便直接控制吴越之间嘉兴一带的大片土地,深入打击越国,为此,阖闾在姑苏山附近筑城。原来吴越交站前线的苏州,此时开始成为古吴国的新的中心。

阖闾在吴越战争中负伤死亡。继位的夫差继续阖闾的遗志,终于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为奴。阴险坚韧的勾践,一面俯首帖耳做着夫差当奴才,一面卧薪尝胆谋划着复国大业。在夫差的最后十年里,勾践用尽心机,从背后出手伤人开始,到大规模入侵,不断发动战争,把连年天灾的吴国逼得山穷水尽,兵败如山,国君自杀,国破人亡。

对于这一段历史,21世纪以来,苏州和无锡,曾经为阖闾王城究竟在哪儿而争论不休,其核心其实是为吴文化的核心在何处而争论不休。不过,无锡阖闾城的发掘,已经正式被国家确定为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而著名苏州籍历史学家家顾颉刚先生所说苏州古城大体就是阖闾大城的说法,吴歌在年就说过,他只是作为苏州人的随口发挥,没有史实基础。这亦被考古证实。

勾吴古国,早期中心区域是在无锡,它在这儿建立并延续和逐步兴旺起来;后期中心区域是在苏州,它在这儿达到顶峰并很快灭国——这大概是对那段历史的合理描述。至于常州,无锡境内所发掘的阖闾大城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遗存是在常州境内,只是地处太湖之滨,湖岸变迁巨大,加上地块早已被开发为工业区,所以没法进一步发掘。但是,常州是阖闾四叔季扎的封地,这毫无疑义。

史书把季扎描述成一位具有他的先祖泰伯一样美德的人物,当他的父亲寿梦要把王位传授给他的时候,他拒绝了:他是四子,上面有三位兄长,按规矩接位的不应该是他。于是,寿梦只得传给大儿子,遗嘱必须兄弟相传兄终弟及,最后达成传位于季扎的目的。可是,兄长们一个个抱着速死的决心,传位到老三后,季扎又一次拒绝。老三的儿子接了王位,是为吴王僚。结果,老大的儿子公子光不服,四叔不肯继位,那你也得传到我长子长孙呀,怎么就自己做了呢?忍耐了十年,积攒了实力,公子光趁请客享用美味的机会,由勇士专诸出手,用一把锐利无比的鱼肠剑,穿透了吴王僚的坚不可摧的三层细甲,一举击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再次礼让季扎登位,季扎却一溜烟跑回封地去隐居了。公子光登上了王位,改名阖闾。

今天的常州,在吴文化的争夺中,就如当年的季扎一样,看着苏州与无锡的热烈争论,自己却默默旁观,不做任何表态。但是,趁国道改建之际,却心照不宣地把那段老路改名为“中吴大道”——苏州不是一向被称为“吴中”吗?有一条吴中大道吗?我就叫“中吴”,而且这也是古代传下的名称。态度很明确——我们都是古吴国核心地区。

常州中吴大道街景

苏州西部,有一座阳山,这是一座没有多少风情的严肃而郁闷的大山。传说,勾吴的末代君王夫差,就死在这座山上。在灵岩山堡垒失守,大决战彻底溃败之后,夫差一路逃往这里。没有干粮,没有净水,有士兵从地里捡到一点散落的稻谷,夫差饥不择食地嚼了几口生米。又有士兵捡来几个半大不小的西瓜,虽然不甜,但是总算有些水分,夫差又啃了一大块。后来学者研究,说夫差啃的是粪瓜,就是夏天有人吃了西瓜,拉屎,里面有一些瓜子,长出来之后结的瓜。这些记载和传说,大概都是为了丑化亡国之君吧。

有段时间我在苏州待的时间较多,有闲时到处走走,寻访斑驳古迹,几次经过阳山,常常想着一个问题:夫差为什么会逃到这座山来,而不是旁的什么山?当我爬上这座山时,一切都明白了——

阳山是苏州西部的最高山峰,站在山顶朝西眺望,就是无锡,几条通往无锡的马路特别醒目,而且不远就是太湖,沿着太湖往西,就可以直达吴国的老根据地,位于无锡闾江口的阖闾旧城。当然,夫差的时代是不会有那些马路的,但是只要上了精通航行的吴船,一定是可以把夫差带回老家的。受了伤的野兽,一般会跑回老家去养伤,这一点,人也相似。

可惜,夫差没能如愿。勾践的大臣范蠡已经谋划好了一切,他熟知人的根本缺点,诸如温情,好色,软弱,包括跑回家去疗伤。当夫差草草解渴充饥之后,准备继续西奔,重甲利刃的越国精兵早已封锁了西去道路。夫差只得奔往阳山,陷入越军重围。而且,勾践给出的指令是把他与故国彻底封杀,让他去东南海里的小岛上养老、等死。夫差不如勾践的厚颜无耻,他耻辱于苟活,于是奋然选择了自杀。想必,他举起那把锋利宝剑时,脸朝着的方向,是西北的方向,那是他祖先的地方,近处是无锡,远处是陕西周原。

无锡阳山曾是阖闾与伍子胥谋划天下之处

如今的苏州和无锡,都有不少与吴越战争以及与后来统治这块土地的楚国相关的地名,这些都是悠远历史的印记。苏州从东太湖到灵岩山附近,有一条河叫越来溪,据说是当年越国人运兵攻击吴国大本营的水道。越来溪的名称,记载了一个历史史实,但丝毫不带感情色彩。无锡古运河到太湖也有一条河,河的一段叫做骂蠡港,离骂蠡港不远有西施墩,据说这是范蠡带了西施去云游五湖经过并且歇脚之处。骂蠡港的名称,同样记载了一段历史,但是,无锡人给出的名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骂蠡港,这是他们曾经痛骂范蠡的地方。作为勾吴古国老根据的民众,他们对故国的深情和对敌人的仇恨可见一斑。

遥远而大体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苏州、无锡、常州的历史发展表现出大体相似的文化特性,但是,它们的道路却是有着很大不同。

那么,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又有哪些文化差异,无锡怎样推动“苏锡常”这一紧密相依的城市文化群的形成?且待吴歌继续解读。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有《企业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特约写过《江南望族》《吴说餐饮》等专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