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共有七个县在撤县设区时改名,看看哪
2023/12/16 来源:不详撤县(含县级市)设区,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设区成功后,各县将会更好的融入都市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件好事。而在撤县设区中,因为种种原因,一些行政区需要改名,仅就湖北省而言,历史上有七个县(含县级市)在撤县设区时碰到这种情况,今天小编就将相关情况盘点如下,看看哪个改名的效果最好:武昌县改为武汉市江夏区。说起武昌来,这原本是今天鄂州的名字,三国时,孙权建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而今天的武昌,历史上有沙羡、夏口、江夏等名。到了隋唐时今天的武昌叫鄂州,隋代还设置了江夏县,作为鄂州的州治。明代设武昌府,府治在江夏县(今武昌区),武昌县(今鄂州)也属武昌府管辖,清代因之。民国成立后,废府留县,武昌府被撤,为纪念武昌首义,江夏县改名武昌县,而为避免重名,原来的武昌县被改名为寿昌县。这个新成立的武昌县,在年改为武昌市,年三镇解放后,合并为武汉市,原武昌市此后成为武昌区。江夏区在年又设立了一个武昌县,这是第三个武昌县了。这个武昌县县治先是在武汉市,到了年迁到了纸坊镇。而这个武昌县先后属大冶、孝感、咸宁专署领导,直到年才改归武汉市。年,武昌县撤县设区,因为已经有武昌区了,新设立的区必须改名,最终恢复古名江夏,改为武汉市江夏区。笔者认为,虽然这个武昌县和历史上的江夏县渊源很少,但这次改名毕竟让江夏这个古名得到了传承,效果还是不错的。汉阳县改为武汉市蔡甸区。汉阳隋唐属沔州,明代设汉阳府,府治汉阳县,清代因之。民国撤汉阳府,留汉阳县。年解放后,汉阳县城与武昌、汉口合并为武汉市,此后,原汉阳县城成为汉阳区。但汉阳县的建制还在,只不过县治迁到了蔡甸镇。而这个汉阳县先后隶属沔阳专区、孝感专区,直到年,才归属武汉市。年,汉阳县撤县设区,因为已经有汉阳区了,新设立的区必须改名,最终以治所所在的蔡甸命名,改名为武汉市蔡甸区。总之,这次改名也是无奈之举,以治所命名,也没有什么亮点,中规中矩吧。郧县改为十堰市郧阳区。对于郧阳人来说,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十堰从年成立郧阳府(府治郧县)开始,就属于郧阳管辖,而现在郧阳却成为十堰的区。这一切,要从年说起,在那一年,郧阳专区专署驻地由郧县迁到了十堰,年成立十堰市,第二汽车厂开始在十堰建设,大山里的汽车城由此诞生。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地级十堰市,郧县属十堰市管辖。年,郧县撤县设区,采用郧阳府旧称,改名为十堰市郧阳区。笔者认为,郧县本就是郧阳的府治,是有历史传承的,况且郧阳比郧县大气还好听,所以,这次改名非常成功。郧阳区宜昌县改为宜昌市夷陵区。喜欢历史的人,一定对夷陵这个名字不陌生,先是有战国时代白起烧夷陵,后有三国时著名的夷陵之战。到了清代,因为统治者的原因,夷陵州改名彝陵州。雍正年间,彝陵州升级为宜昌府,府治设在东湖县(原夷陵县)。民国成立后,撤宜昌府,东湖县改名宜昌县。年解放后,宜昌县县城析出,成立县级宜昌市,为宜昌专区驻地。而宜昌县建制还在,到了年,宜昌县县治就迁到了小溪塔镇。年宜昌地区改为地级宜昌市,宜昌县属之。年,宜昌县撤县设区,因为已经有宜昌市了,新设区采用古名夷陵命名,改名为宜昌市夷陵区。总之,夷陵是比较有名气的古名,又是宜昌的旧称,这次改名传承了历史,增加了名气,效果还是不错的。夷陵区县级孝感市改为孝感市孝南区。孝感旧称孝昌,因后唐为避名讳,又因孝感的孝子们的故事感天动地,因此改名为孝感。此后,从宋到清,孝感先后属德安府、汉阳府。解放后,成立孝感专区,专署驻地在孝感县。年,孝感县撤县设市,成立县级孝感市。年,孝感地区改为地级孝感市,原县级孝感市被撤销,在北部地区设立孝昌县,在南部地区设立孝南县。因为已经有了孝感市,就不能再叫孝感区,而改名为孝南区,只能说中规中矩了。孝南区县级咸宁市改为咸宁市咸安区。咸宁,语出《周易》的“万国咸宁”。南唐时,设立永安县,北宋时,为避讳,又因咸宁与永安近义,因此改永安县为咸宁县。明清时,咸宁属武昌府。年,成立咸宁专区,专署驻咸宁县。年,咸宁县撤县设市,成立县级咸宁市。年,咸宁地区改为地级咸宁市,原县级咸宁市被撤销,又不能与咸宁市重名,最终,将咸宁与古名永安结合起来,改名为咸宁市咸安区。笔者认为,这次改名还是挺机智的,咸安将古今两个名字结合起来,完成了历史传承,咸安又与咸宁、永安同义,可谓一举两得。县级随州市改为随州市曾都区。战国时,楚灭随,置随县。南北朝改随县为随州。民国废州府,随州降为随县。年,随县撤县设市,成立县级随州市,由襄樊市(今襄阳)代管。年,随州成为省直管市。年,成立地级随州市,原县级随州市被撤销,因这里曾经是曾国的都城,因此改为随州市曾都区。总之,名字虽是个新名,但也有历史底蕴,改得还算不错的。(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