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阳钱穆家世考辨四则澎湃在线

2023/7/30 来源:不详

北京治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595950.html
<

學人Scholar

钱穆(年7月30日-年8月30日)

作者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是每一个人对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钱穆先生在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对其早年的家族生活有相当的记载。但钱穆对其家世的回忆比较简略,语焉不详,且写作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存在一些误记之处。现在无锡市图书馆有一套《钱氏宗谱》,扉页题“光绪辛巳岁重辑”、“钱氏文林公支宗谱”、“义庄藏板”;卷首《目次》又题“钱氏湖头宗谱”。经对照,此谱正是记载钱穆一族世系的家谱。现依据此谱以及地方志书等资料,对钱穆对家世的回忆作一考辨、补正。

陆阳,作者投稿

转载须取得授权

钱穆故居/无锡七房桥

七房桥

钱穆《八十忆双亲》记:“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此下遂生七子,在啸傲泾上分建七宅,是为七房桥之由来。”

江南钱氏,皆尊钱镠为始祖,无锡钱氏也不例外。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谥号武肃王。吴越国历三代五王,至太平兴国三年(年)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七十二年。无锡钱氏主要有两支:堠山钱氏和湖头钱氏。钱凌云《重建始祖武肃王祠碑记》对此的记载比较明了:“我祖之于五代也,立国于杭,而锡邑亦在所隶邑。有军嶂山者,尝设兵备唐,于此置甲仗坞焉。六传而承奉公,十一传而承事公,后先迁锡,一居梅里,一居湖滨。”按钱邵霖于道光九年()纂修的《钱氏宗谱》十卷本载,七房桥支出自居湖滨的湖头钱氏,乃吴越国“三代五王”中的第三位国王忠献王钱弘佐之后。

武肃王八世孙钱进(—),字晋宗,号忍轩。仕(南)宋承奉郎,祖荫授西京安抚使,无意于仕途,辞不受职。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由秀州崇德县(今嘉兴石门)赘于无锡沙头村(今无锡南泉镇塘前站头村)王氏,遂隐居焉。是为无锡钱氏始祖。

元末明初之际,钱氏后裔又从沙头村分迁各地落户定居,其中一支辗转至垂庆乡瞻桥,称瞻桥钱氏。此后陆续又分枝散叶,至明初洪武年间,武肃王十八世孙钱种德(字惟常)、顺德(字惟孝)、正德(字惟义)兄弟三人分迁至垂庆乡啸傲泾周围。种德为啸傲泾祖,顺德为三房巷祖,正德为七房桥祖。因兄弟名字后面均为“德”字,且又分为三支,故《钱氏宗谱》中统称之为“三德支”。

啸傲泾,按《梅里志》所载:“小茆泾,钱氏世居,今称啸傲泾。”“自张塘河分流东北行进钱家桥(俗名钱鸿声里)来会,折而东过七房桥。一折而北过夏莲桥入苏舍荡;一南行不半里分流东出青石皮桥入青荡。”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钱氏逐渐积得十万亩良田,成为当地的豪门巨户。钱正德又生七子,于是建起了一处七房巨宅。外表看来,七房桥豪宅虽为一处,但内部却又各自独立。其中钱穆这支属于大房,理所当然地住在七房桥东首处宅院。对此,钱穆在《八十忆双亲》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七房骈连,皆沿啸傲泾,东西一线,宅第皆极壮大。”

“一宅前后共七进,每进七开间,中为厅堂,左右各三间,供居住。又每进间,东西两偏有厢房,亦供居住。宅之两侧,各有一长巷,皆称弄堂。长房七家由东弄堂出入,次房五家,由西弄堂出入。中间大门非遇事不开。”

钱穆虽为一代史学大师,但撰文对其家族情况所作的介绍也有一些出入,如他在《八十忆双亲》中称:“余之曾祖父兄弟两人,长房七子,次房五子,又分十二房。”但据宗谱载,钱穆的曾祖父辈实为兄弟四人,行二的钱士晳为钱穆的曾祖父,字绣屏,育有七子;其长子钱珏,字鞠如,即钱穆的祖父。钱珏又育有二子,次子钱承沛即钱穆的生父。钱穆文中提到的伯父,名叫钱承浚。

另外,据宗谱《遗芳略》载,钱种德一支,传至二十八世钱洪声,家业炽昌,勇于为善,出全力扶颠危,济贫困,又志建义庄,“有德于乡世,逐传其地曰鸿声里……”。可见,“鸿声”之名的来历,也与钱氏有关。

“三德支”钱氏近代以来英才辈出,除了七房桥的钱穆和钱伟长(钱穆侄)、钱易(钱穆女)两位院士外,鸿声里有钱临照、钱令希兄弟两院士;三房巷有中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钱俊瑞。

“五世同堂”

钱穆《八十忆双亲》记:“五世同堂之大门,悬有‘五世同堂’一立匾。”“余之六世祖以下,至余之伯父辈乃得五世同堂。”

“五世同堂”立匾乃清廷户部所赐。该匾的得主,即钱穆所说的“余之六世祖”,即钱武肃王二十九世孙钱邵霖。

据宗谱所载,钱邵霖弱冠入泮,因多次省闱不售,遂不复应试。居家教子弟以孝悌忠信为本。平素不尚文饰,乐善好施,常出资助赈乡人以急,故深得乡里所敬。嘉庆甲戌()以助赈有功,钦赐县丞职衔,例授修职郎。道光辛丑(),钱邵霖是年八十岁,发妻王氏八十二,夫妻齐眉,有子二人,孙七人,曾孙八人,又喜获元孙,且与邵霖同以四月二十日申时生。邑人传为佳话,故名之曰“同高”。一堂五世,其乐融融。至是,邵霖五世同堂,亲见七代。道光壬寅(),户部奉旨赏以“五世同堂”并“七叶衍祥”匾额。而钱邵霖也被其后裔称为“五世同堂堂主”。

怀海义庄

钱穆《八十忆双亲》一书有“怀海义庄”专章,书中说:

“七房桥阖族,有义庄三所,惟怀海义庄最先最大,乃由老大房五世同堂祖先创立。特建一庄屋,在七房桥东偏。”

钱穆多次提及其在少年之时由于家贫,曾受到族中怀海义庄的抚恤照应;还用较长篇幅叙述了其父承沛对义庄的改革整治。其侄钱伟长在《怀念钱穆先叔》一文中也谈及了怀海义庄的一些事。钱伟长说:

“那时,这地区最普遍、最困难的问题,是佃户交不起地租,而地主交不足粮食。祖父和华倩叔、华澄波、华幼帆等都想不出办法解决这个矛盾……”

“祖父一家在荡口住了约15年,到19世纪末对怎样解决七房桥的贫困问题有一定的想法。他下定决心,全家离开荡口,回到了七房桥。他一方面和七房桥的族中各房商量,一方面同无锡县知事商量,同时祖母也和七房桥的各房主妇进行商量,经过一两年的筹划,提出了一个建立‘钱氏怀海义庄’的方法,来解决佃户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上海的四房最早拥护这个方案,而且申明四房在上海的族人都放弃福利的权利,只要义庄负责管钱家新老坟的维护和修理。一房、五房、六房、七房也都同意了这个方案,而且拥护上海四房提出的有关坟地的要求。在正式建立义庄时,四房的都回家参加了盛典,并进一步提出解放家奴的要求……”

两人的叙述,显然并不统一,有所出入。就义庄的创建期,钱穆说是五世同堂的道光年间,钱伟长则说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二十世纪初,两人之说竟有一百年的差距。而且,除了叔侄所述资料外,并无其他直接的文献资料可供补充。

“三德支”钱氏多有善举。钱种德兄弟三人,以“德”名之,果“德”馨香。明正统庚申(),洪涝灾,饥民无数,官府劝民出粟,钱种德与叔钱秉,首出粟二于二百斛赈济。官府奏皇上,赐敕嘉奖,旌表其门。景泰甲戌()又饥荒,钱种德与子孟清又出米三千石赈济,救灾民水火。朝廷欲委官职,不就。钱孟清富而好施,就养内外二族及乡之亲,有数百家之多,制药以济病,造棺以济死,立义塾以教人,其治道路、建桥梁不可胜录。人以为世族楷范。据说时有侯清者,亦富而好施,凡遇义举,无不乐助,故有“困欲拯,乞二清”的民谣。同样,七房桥的“五世同堂主”钱绍霖,同样性好施予,岁时赒恤;寒者予以衣,饥者予之粟,病且死者予以棺;长厚之声闻于遐迩。

钱穆言及怀海义庄的最早创建者正是钱绍霖。但翻阅宗谱,对钱绍霖的“五世同堂”和赈恤善举多有记载,却无怀海义庄的半字只言。对于义庄,宗谱详记了啸傲泾的钱义庄和北啸傲泾的广善义庄。

对啸傲泾钱义庄的创建,《钱氏文林公支宗谱》中刘昌《钱氏义田记》记之颇详:“钱氏为吴越武肃王裔曰惟常,端饬博雅,嗜义如饮食,家锡山垂庆乡之砖桥,……割膏腴五顷,号义田,别贮岁所入租,以赡族人之不足与乡人之邹而待举者,且目定条约示子孙,使世守勿坏。既而惟常卒,乃有以此为世业,弗暇赡人而取以自赡者,私其田。惟常长子承事郞孟清喟然曰:‘奈何使吾父之志业不竟!’遂复出田五顷继之,曰:‘此其为钱氏义田,谁得而私之也!’”钱种德(惟常)、钱清(孟清)父子所创立之义田,是啸傲泾义庄之始,时间当在明朝洪武年间。

不仅家谱,官府的志书也无对七房桥义庄的记载。查清光绪初年《无锡金匮县志》,在“善举”一章记有二处钱氏义庄:南延乡啸傲泾义庄、北延乡钱氏义庄。年《无锡指南·慈善事业》统计中的钱氏义庄仍是二处(南延、北延)。

查阅其他钱氏宗谱资料,钱宗濂编著的《宗谱备要》记有建于嘉庆十五年的北啸傲泾广善义庄,“吾钱氏义庄肇自节母杨及其媳周捐田赡族,推自十二世祖志宁公后均沾其惠”。《吴越钱氏清芬志》(又名《钱氏家书》)上记有南啸傲泾钱氏义庄、金匮南钱义庄。以上均无怀海义庄的记载。

钱穆对怀海义庄言之凿凿,但遍查这些家谱资料却没有任何记载。何况《钱氏文林公支宗谱》的编者第一个就是钱穆父亲钱承沛,难道是遗漏了此事?其间的原因,值得探讨。

当然,至于七房桥的义举,家谱上亦有记录,但并非赞扬义庄,而是评点三十一世钱福基所做善事。家谱上的记载是:“光绪丙子,因江北亢旱,海州被灾流民南下就食,帖致邀商捐资设厂,留养五月,给发盘川,回籍农种。”可见七房桥在光绪年间并无义庄。

七房桥家谱上虽无建庄的记载,但有建庄的热心家。三十三世钱曾滢即是。在《钱氏文林公支宗谱》曾滢条目中记:“曾祖鼎欲建庄赡族,有志未遂。弥留时犹谆谆以诫子孙祈偿素願,迨祖福基本拟仰承先志,奈未及果行,赉志以殁。父文衔、叔父廷鑣又不幸而早世。直至曾滢同弟曾浗捐田五百亩以赡贫族,置地一所以扩庄基,可谓规模初具,可偿先志矣。”这里记载了钱曾滢从其曾祖钱鼎起四代辛苦建庄的事迹。还有,钱绍霖之孙、三十一世钱士昂也有建庄之愿。谱载:

“士昂,字大雅,号信梅,……。性好施济,素有建庄之志,未获如愿,赉志以殁。后继室秦氏同子钫,于光绪二年邀族立议提田三百亩,书明生前赡养,身后作本支惠甫公后义田,迨媳同子谨遵先志,捐田如数,呈报在案,永为义田,子孙世守,敦伦睦族,足以风世焉。”

谱中这些记载,既是村尚未有义庄的一证,又是七房桥人渴望建庄的一证。

据此,七房桥怀海义庄存在诸多疑点。不过钱穆在《八十忆双亲》书中也有说明,有些“事载家谱,余未亲睹,此则得之传述”。

与钱基博、锺书父子的辈份

除了湖头钱氏,无锡钱氏另一支堠山钱氏同样英才辈出,最为著名的当属钱基博、钱锺书父子。堠山钱氏,始祖是武肃王十一世孙钱迪,乃吴越国“三代五王”中的第五位国王忠懿王钱弘俶分出。钱迪于宋理宗宝庆元年()从吴兴迁居无锡梅里乡堠山。

吴越武肃王钱镠画像(-)

对于和钱基博、钱锺书父子的辈份,钱穆在《师友杂忆》写有:“无锡钱氏在惠山有同一宗祠,然余与子泉(注:基博字子泉)不同支。年长则称叔,遇高年则称老长辈。故余称子泉为叔,锺书亦称余为叔。”

钱穆小钱基博12岁,而钱锺书小钱穆15岁。那么,依宗谱而言,钱穆与钱基博、锺书父子的辈份到底如何呢?

在《钱氏文林公支宗谱》中,钱承沛在“惟义派七房桥”世表上列为三十三世。钱穆之兄钱挚(谱名恩福)己入谱,列为三十四世。据此,钱穆应是武肃王三十四世孙。

关于钱基博的世次,钱基博在民国戊子()编纂《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钱基博、基厚等“基”字辈为三十二世,钱锺书、锺韩等“锺”字辈为三十三世。

这样一来,钱穆和钱基博、锺书父子的世系和辈份在家谱上极为分明,无庸置疑。“年长者为叔,年幼者称侄”,自是双方情谊的体现。在尚文崇道的钱氏家族来说,对来往密切、年长道隆者尊称为叔伯、老长辈,非涉辈份,而专以表敬意而己。如钱穆一直称恩师的钱伯圭(钱临照、钱令希院士之父)是七房桥旁的同族啸傲泾钱氏,为三十五世。论辈分钱穆长于钱伯圭,但他年龄小于钱伯圭,又是钱伯圭的学生和受恩者,故对钱伯圭始终恭敬如仪称恩师。

江南钱氏,皆以钱镠为始祖。近代钱氏名人中,出自杭州的钱学森、湖州的钱玄同,按家谱载均为武肃王三十三世孙,与钱锺书同一辈份。

投稿、联系邮箱:isixiang

vip.qq.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