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和常州过去是一家吗走进无锡县学旧址,
2022/9/15 来源:不详白癜风如何控制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607/6311310.html无锡市睦亲坊巷3号无锡县学旧址
因为疫情的关系,过去喜欢悠游四方的我,近来一直在无锡城里打转转。这不,前不久,我在无锡老城中心地段大桥中学和金桥小学之间的睦亲坊巷里发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落,名曰“无锡碑刻陈列馆”,正门两边均竖有金山石的下马石,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这里就是历朝历代无锡县学的旧址,它南面的那条大街的名字之所以叫“学前街”,就因为这个县学的存在。
无锡碑刻陈列馆外观历史上,无锡一直是县治,所谓无锡县学,其实就是封建科举时代无锡县唯一的“官办学校”,又称孔庙、庙学或者学宫,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三年()重建的,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中学,建国后成为无锡市第八中学的校址。无锡县学原本范围很大,建筑很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仅存戟门、明伦堂和讲堂三幢建筑了。现如今,历史上无锡县学的所在地大部分成为无锡大桥中学的校园。后面那座高大的红砖建筑,就是大桥中学的教学楼,在它的衬托下,无锡县学越发显得“渺小”。
无锡碑刻陈列馆内景年11月,无锡市政府投资大修了仅存的三幢古建筑,并于年设立了碑刻陈列馆。年,市政府再次投资修缮了县学古建筑及其古碑刻,并于年正式对外开放,并正式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伦堂穿过大门,右手边这座建筑就是明伦堂,即县学礼堂。这座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三年(公元年),清咸丰十年(公元年)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清同治三年(公元年)重修,其石质檐柱均为明代的青石方柱,都是几百年前的原物。
朱熹亲笔题写的牌匾“明伦堂”明伦堂屏门上方悬挂有一方“明伦堂”的匾额,落款是“新安朱熹”,系国内罕见的朱熹手迹。
无锡县里社碑无锡县学旧址现存县学古碑刻共70余块,大多数碑刻保存完好,是具有一定历史、科学与艺术研究价值的“石质图书”,为研究无锡地方历史和古代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这块“无锡县里社”碑属于无锡地方文献的碑刻,是从私人收藏中收集过来的,保存完好,字体优美。
无锡县里社碑“无锡县里社”碑的碑文开头六个字就是“常州府无锡县”,反映了当时无锡县的行政上级是常州府。历史上的常州府始于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年),终于年民国废府,跨明清两代,共存续了年。在这五百多年中,无锡县和武进、宜兴、江阴和靖江一样,都是常州府的下辖县。
这块清光绪三十一年的《锡金二县为酒业公议认捐谕示碑》上面显示有“常州府无锡县”和“常州府金匮县”的字样。这也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江南自古富庶,清朝初建,苏州府和常州府一带的一个富裕县上缴的税粮竟然相当于内地一个省。清政府为了向这些富裕县多征收税粮,于清雍正二年(公元年)起开始在苏州府、松江府和常州府进行大规模的“升州析县”,其中无锡县被一拆为二,东为金匮县,西为无锡县,两县共用一个县城。常州府内的武进县也分出了一个阳湖县,宜兴县分出了一个荆溪县。这样常州府由过去的5个县,增加到了8个,史称“常州八邑”。
无锡县学讲堂这是县学的讲堂。讲堂是县学师生讲论学问,传授知识的地方。无锡自古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在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无锡共出文科举人名,进士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探花各11名,在明代还出现了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科举佳话。
从清末民初开始,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崛起,让无锡从过去一个小小的县城成长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首屈一指的产业大市,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到中国关内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强,成为沪宁线上仅次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城市,超越了做过府治的武进,实现了完美的逆袭。直至今日,无锡总体实力也在常州之上。不过,无锡人从来也不曾试图去抹杀无锡县隶属于常州府的历史,相反正视这段历史,更能凸显无锡人励精图治谋发展的可贵。常州和无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近千年的时间同属一家,今天依旧是亲密的兄弟,双方都必须抛开任何的历史心结,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共谋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