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大运河侧畔的都会发展无锡和常州
2023/6/2 来源:不详北京医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1285/
在古代,无锡的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元素就是运河。无锡根据名字来思考的话,无锡是和锡有关的,但是无锡的崛起和发展跟运河的关系是最大的。
无锡和梅里
梅里(梅村)在无锡的历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梅里距离今天的无锡城区大约有十五公里。无锡最早的位置就是在梅里。前面提到的周太王长子泰伯带领着弟弟仲雍来到梅里建国,然后选择梅里作为朝都,称为吴城。这个梅里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泰伯在梅里定都之后进行的重大工程,就是开凿挖通太湖的人工河。这条人工河“长八十七里,宽十八丈”,使梅里在“数年之间,人民殷皆富”。人们把这条人工河道称为“泰伯渎”,今为泰伯港。
无锡现状无锡和锡山的关系
有了梅里,这块土地上生长出了影响历史的巨大力量。秦朝时期,惠山东峰(锡山)有锡矿可以开采,并且运河经过这里,可以乘着运河运输的方便,和四方的经济形成交流关系。秦朝时期在惠山之下、运河的旁边修建城池。等到了汉代,锡山里的锡矿被人采完了,人们把它称为锡山无锡。时间到了西汉王莽年间(9-23),当地然在锡山里找到了新的锡矿,继续开采矿石,无锡也改名为“有锡”。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25-56),新发现的锡矿石被又被开采完了,所以有锡又改名为无锡。
这段有锡和无锡改名的历史,结合起来东汉光武帝之后锡山不再产锡的情况,无数的文人骚客写下好多东西,甚至中国近代的军阀政客等都热衷于“无锡”这个名字。阎锡山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来到过无锡,写下“阎锡山到无锡锡山无锡”一条上联,让全国的人填写下联,甚至刊登到报纸上来求下联,虽然有的人对出来下联,但是没有被报社和文化界的人所认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毅老总带着范长江来到南京,提到了此事,范长江来到江边散步,又联想到江北临近的天长县,便脱口而出下联:“范长江到长江长江天长”。陈毅同志连番夸奖范长江是才子,并邀请报纸的通知刊登出范长江的对联。学界和报界中认为二十多年没有人对上的单联,被范长江对上了,而且很得体、巧妙。无锡和锡山确实有着不解之缘。
无锡水浒城无锡和运河
无锡和运河之间的关系,应该从梅里和运河之间的关系说起,也就是梅里和泰伯渎之间的关系。相比于无锡的发展和锡山产锡的历史则是如同白驹过隙的一段短暂历史,而运河和无锡之间的关系那可就长了,差不多有三千年。直到今天,江南运河对无锡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秦、汉还有两晋时期开凿的无锡段运河,基本上构成了钱塘江水运和长江水运的一段干线。隋代时,“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
江南运河引来太湖的水作为水源的地点是在无锡,可以说无锡是江南运河能够通航的关键。仁宗嘉祐元年至八年(~)的时候,江南运河的水位很低,河水不足以通行大船。当时,王安石在常州做知府(领晋陵、武进、宜兴、无锡4县),于是王安石开凿通梁溪,取来太湖的水源帮助通航。神宗熙宁八年(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旱灾,运河的水都变浅,漕运难以继续下去,当时的无锡知县的名字叫做焦千之,上司命令他解决运河的水源问题,他于是就又引来梁溪的水来作为运河的水源(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太湖的运河因此而畅通。
无锡是在运河航运的帮助下才发展起来的,明代时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是我国的四大米市。明清时期的无锡商业、手工业、文化产业都比较发达。但是在无锡的经济结构中,最发达的行业还是属于粮行,粮行在城市里随处可见,街头巷尾中买卖米粮的人到处都是。无锡也是南北大运河航线中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是南粮北运的始发港,这个地位在南北运河刚刚畅通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咸丰五年的时候,黄河决堤并且改道,南北方的漕运因此受到阻碍,江南来的米粮改为了海运,但是无锡仍然还是粮米交易比较发达的城市,并且设置有漕运站,可以方便地将米转运到海运港口。
常州和江南运河
常州的位置是在镇江和无锡之间,常州也是在太湖水源和长江水源之间。常州也是江南运河的流域从以丘陵为主转为以平原为主的河道变化比较大的分界地区。江南运河流域改变的具体情况是:江南运河的水源是以常州东边的戚墅堰为界限,戚墅堰北方引来长江水,戚墅堰南方引来太湖水。江南运河的全线中,镇江至丹阳这一段,地势多是丘陵,从戚墅堰下方,直接到苏杭都是平原地带。前文提到的关河,就是从镇江到奔牛,经过新闸到达常州,在常州西边涵洞旁分为两个支线,然后环绕着常州城。一支水流从大西水门进入城中,穿过城池往东行,从东门出往南方流,俗名叫做旧城西北濠,也就是历史书中所说的“关河”。另一支水流是指常州的旧城东南濠,在东水门处和关河汇合,然后同时注入运河。
常州现状常州的历史变迁
春秋时期的吴国延陵邑指的就是常州地区。秦代时期设置了延陵县,汉代时改名为毗陵县。三国时期把毗陵县一分为二,一个命名为武进县,一一个命名为晋陵县,并设晋陵郡。隋朝时期改晋陵而称常州,唐代时期没有变化;元代时期改名为常州路,明代为常州府,清代时延续了上代的称呼。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经在常州修建过行宫。
常州和明清时期运河漕运
明代时期是运河漕运的最辉煌时期。明代的大运河北方的起点是大通桥,往南可以到达杭州,全长共三千多里,总称漕河。漕河被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是白漕、闸漕、卫漕、江漕、河漕、浙漕。这其中的“江漕”指的就是江南运河中的江苏段,也就是镇江、无锡、丹阳、常州、吴江、苏州、王江泾段。
明代时期,南方来的漕粮大多运道临清仓库,到了明代宣德四年(),南方的粮食分贝运往淮安、临清、徐州、德州等中转仓库。然后通过陆运由官兵保护运往京、通二仓。清代时期跟随了明的旧制。常州因为是南北大运河上的港口,所以发展得十分繁荣。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曾经三次驻扎在常州行宫。常州在大运河中的地位变得更加显赫。直到道光六年(),北方的漕粮供不应求,所以清朝政府把属于江苏的四府(苏、松、常、镇)一州(太仓)的漕运改成了海运,这是海运漕粮的开始,常州的漕粮转运格局也就发生了变化。
常州至镇江的现存运河长87公里,常州至镇江运河湾曲比较多,桥梁也不少,跨河石桥27座,石拱桥居多。水位都不低于4~6米,可以通航。历史上的水位比现代高,最大水位可达10余米,通航条件比较好。现在水位偏低,特别是枯水季节,水位更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