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畔一条六百年的老街,无锡城仅存下来

2022/11/1 来源:不详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news/a_6169081.html

到江苏无锡旅游,南门外的古运河是一个必去打卡的地方。这里有象征着江南弄堂文化的“水弄堂”,有商业味道甚浓的南长老街,还有长达千米石板路铺成的南下塘老街,当然还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清名桥。只是同处在古运河边的大窑路,却很少受人注目。

沿南下塘老街走到头,跨过伯渎港桥,继续沿着古运河边行走,便是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大窑路。大窑路北起伯渎港桥,经三阳弄、前塘浜桥,南面直到陆青桥、赵家湾止,全长约有一公里之多。大窑路与古运河的河道并行,路边常见的便是江南地区传统的居民小楼,大多数民居的门、窗,均面对着古运河。当然在这片不大的老式民居集中区内,还有四十多座烧制砖瓦的古窑。

大窑路名字的由来,自然跟烧制砖瓦的古窑有关。据无锡地方志记载:大窑路最早的砖窑,建于明朝的洪武年间。其鼎盛时期,一公里长的路边,建有各类砖窑二百多座。大部分砖窑历经明清两代,部分砖窑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才熄火停止烧砖瓦。即便到了今天,依旧有19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老窑,三三两两坐落于低矮的民居楼间。

清朝康熙年间的《无锡县志》这样记载:向自吴门而外,惟锡有砖窑。咸丰年间的地方志则这样描述:砖窑相望,络绎不绝。而无锡民间的歌谣,是这样唱道: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歌谣中的“上塘”,便是现今南长街的前身,当年还叫“南上塘”的地方。

大窑路最早的地名,是被叫为“老窑头”,也有叫“南门窑上”、“大窑坊”的,因为这个地方位于无锡城的南门外。到了民国的时候,因为烧制的砖瓦质量上乘,尤其是成品砖的糯性极好,不易风化剥蚀,所以外界把这里产的砖称为“大窑货”,而把其它产地的砖称为“小窑货”,以示区分。年,大窑坊便正式更名为“大窑路”,并一直沿用至今。

诞生于明代的砖窑,据说是为了当年明朝修筑南京的城墙之需。据说明朝的军师刘伯温到无锡视察,相中了无锡城南门外的这块地方,下令百姓建窑烧砖,以供明城墙修建之用。到了明朝的嘉靖年间,因日本浪人流窜至江南地区大肆烧杀掠夺。当时的无锡县令要把无锡原先的土城墙,改建成长十八里,高2丈的砖石城墙。建无锡城墙的砖,全部交由大窑路的砖窑烧制出来。

大窑路砖窑最为兴旺的时期是在清代。清朝嘉庆年间,因修建故宫之需,大窑路承接了为故宫专门烧制“金砖”的活。由此大窑路的名声鹊起,这个时期的大窑路上,有从业的制砖人员逾万人,他们夜以继日地从事着做泥坯、运泥坯、装窑、烧窑和出窑的工作。烧窑的炉火,能映红无锡南门外的半片天。

很难想象,无锡曾经为之骄傲的“米码头”、“布码头”和钱庄业最早的聚集地,江南鱼米之乡的地方,会容纳下土胚、柴火,以及红、青色相间的砖瓦制造业,并且辉煌了六百年。要不是近代机器制砖的兴起,谁能保证大窑路上的古窑,还会不会有熊熊的炉火燃烧呢?

去过大窑路的人,都会说这里是无锡城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古窑散落在民居之间,颓废的古窑长满了青草,因多年不再生火,古窑的窑体上,竟然长出了碗口粗的树枝。树枝还能把原本严实的窑体,挤出道道裂缝。站在古窑前,仿佛能听到窑体崩开的声音。

原先这里的孩子们,喜欢钻进古窑洞里躲猫猫,或者爬上古窑的顶上,俯视自己的家园。近年来,因为古窑风化严重,每座窑洞门已经被堵死,但这些古窑,依旧是这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大窑路上除了有一两家卖杂货的小店铺,就再也没有商业业态。独处于古运河旅游胜地的喧哗之外,甚至很少有游客前来探望。

大窑路据说不久将改造成“窑文化街区”,商业业态终将占领整个大窑路。只是不知道改造后的大窑路,会不会像无锡市中心那条新开街的号称“无锡文脉”的小巷那样,满街卖奶茶。毕竟大窑路,是无锡古运河畔的最后印记。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