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在消失的无锡地名梅村篇
2023/6/23 来源:不详中科公益爱心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8316979361088&wfr=spider&for=pc
随着#无锡#城市的变迁,一些村镇在城市进程化中逐渐消逝,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我们幼时记忆的地名也在慢慢被人们遗忘,尤其新一代无锡人在听到那些地名后可能感到的更多的是陌生和疏离。
抽时间参考地方志,对无锡各地方的一些地名和它们的小历史进行了整理,做一期无锡地名专题,内容并不完善,只是希望唤醒大家对本乡本土的记忆,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如能抛砖引玉则善莫大焉。
梅里古镇牌坊从吴文化的发源地——梅村说起,梅村,古称梅里平墟,又称吴墟。据史记记载,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位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父亲),从关中迁居蛮荒的吴地,文身断发,与民同俗,传播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筑城郭以为番卫,穿浍渎以备旱潦,尚端委以治周礼,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洽,东南礼乐,实史基焉”,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吴”故事,而筑城郭所在地就是现今的梅村,现仍保留着梅里古都遗址和泰伯庙。
泰伯祭祀典礼泰伯庙梅村也是著名的二胡之乡,自年起,梅村就开始了制作二胡的历史,如今,梅村已成为二胡产业重镇,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25%,生产的二胡蜚声国内外,年,梅村二胡制作工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胡以下是整理的梅村境内的一些地名和由来:
东周巷——村名,明代,御医周氏避居于此,位于河东,故名。
槐树下——村名,明末,过氏从八士桥迁居于此,因有棵大槐树而得名。天打树下——村名,因该地一棵大树曾遭雷击,故名。甘路上——村名,旧时大路称官路,本名官路上,土语“甘”、“官”同音,故演变为甘路上。茅塘桥村——行政村名,年取名联合大队,年以境内茅塘桥更名为茅塘桥大队,年改设茅塘桥村。浜底头——村名,周氏自苏北来此定居,因靠近河浜尽头,故名。南庄、北庄——村名,清代中期,毛姓兄弟到此,定居南北两地,故名。南陶更上、北陶更上——村名,又称皇渡河,清中期陶姓聚居于伯渎河南、北两岸,故名。陈更上——村名,清末,陈氏建宅于泰伯庙前,故又名庙前。安墩头——村名,早期,此地有个高土墩,故名。三家村——村名,清代,吴氏兄弟三人定居于此,故名。河东湾——村名,该村位于梅花巷入伯渎河的河湾之东,故名。黄青岳——村名,“黄青岳”原为本村人名,故借得村名。坟头——村名,因村旁有大坟,故名。北张——村名,明初,有河南军犯张海良充军到此落户,后又因附近有南张,故称北张。香泾上——村名,村旁有香泾庵,故名。南蔡巷、北蔡巷——村名,明代蔡氏兄弟经商至此,建宅于南北两地,故名。湾桥——村名,清道光年间,陈氏建宅于河湾处,并建桥,故名。油沈——村名,清代,沈氏从沈家弄迁居于此,以卖油为生,故名。镇江湾——村名,清末,周氏从镇江到此定居,地处河湾,故名。鱼池头——村名,清初,朱氏到此落户,因开有鱼池而得名。石园里——村名,明初,朱氏迁居于此,因四周河道筑有石护岸而得名。宋村——村名,宋末,文公四世朱枋避乱,自徽州迁徙至此,入元,心不忘宋,因号其地曰宋村。杨树园——村名,因该村多杨树而得名。新华——村名,原名老住基,解放后改名新华,以庆解放。花朵园——村名,许氏定居于此,因其环境似花园,故称。曲尺井——村名,清初,蔡氏到此落户,居于曲尺形河湾处,故名。
梅里景区梅村地名图参考资料:《无锡县地名录》、《无锡市地名录》、地方志及部分网络文献,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精力和材料有限,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遗漏之处也请补充,如有优质的家乡图片可私信发给小编,小编也将在图后备注来源,未完待续……
各位亲,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