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掌故无锡锡山山无锡对个下联
2024/9/23 来源:不详以地名为对的对联,最经典的对联是那幅写通州的对联,通州在北京市东部,民国二年改为通县,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京杭大运河从此经过,因为接近北京,基本上通州就是大动河的北端,巧的是,刚好江苏省有个南通市,也在京杭大运河的线路上,几乎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于是天造地设的形成了一幅上联: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个上联传说最为经典的下联是经过很久才由一名经常到当铺里当东西的穷书生对出来的,因为他经常到当铺里当东西,有生活,于是天造地设地对出来了下联:(当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也有人传说是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对出来的,在中国文化里,人们经常把很多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内容都归结到名人身上,名人更加有名,讲述故事者于是找到故事的出处。这个下联虽然不以地名应对,当铺天然在路的东西两处,当铺的作用当然是当东西,也算天然绝妙的下联了。这幅对联历史上还有一幅下联则是据历史上有的朝代为对的:(东西晋地图)下联:东晋室,西晋室,东西晋室晋东西。下联中的东西晋指两个朝代,即历史上的西晋和东晋,而“晋”字本义有“进”字通,《易经》上有载,晋是指“晋贡”给人家的书面说法。可惜上面两个下联并不是严格意义的上地名对,不过以朝代名对地名,也算差强人意了。纯地名对中的绝对应当是民国时期的那幅绝对了:上联:中国捷克日本;下联:南京重庆成都。妙处在于那一年中国刚好打胜了那场抗日战争,捷克是国家名,在这里又要用作动词,是“打败”的意思,而下联的重庆是地名,这里又可理解成动词,是“重新庆祝“的意思,上联三个国家名,下联三个城市名,思索良久,再也没有遇到过如此巧妙的用地名的对联了。当然那幅以“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为上联的对联也算名对,但终归不如“中国捷克日本”这幅对联纯粹,语义上也精巧。还有一幅地名的对联,不知名,但是文义佳,上联: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谱难丰润;下联: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熟悉中国地理的都知道,对联中的“密云”“三河”“玉田”“丰润”都是地名,下联中的“怀柔”“遵化”“顺义”“良乡”也都是地名,语义上非常通顺。“太湖名珠”江苏无锡原名“锡”,地名的来源是周、秦时代这个地方有一座锡山,盛产锡矿,因此得名,到了汉代,锡山采掘枯竭,因此就把这个县改名为无锡,沿用至今。清末,有个无锡人,到了浙江平湖县去做县令,此人甚有才名,但是却被传贪污严重,当地巡抚本来是要弹劾他,但怜他有才,于是出了个上联上他来对:上联:平湖湖水水平湖,未魇所欲;这位平湖县令一看,这上联显然是讽刺我贪污啊,但上联中的句首并不好对,平湖湖水都直陈其事,平湖恰好有湖,水面当然是平的,中又有顶针的修辞格。于是,思前想后之后,他以自己是无锡人对出了下联:(无锡古运河)下联:无锡锡山山无锡,空得其名。下联无锡人替自己辩解,无锡的锡山虽然名字有锡,但显然已经不再产锡了啊,我可没有贪污过啊。于是巡抚的弹劾从此作罢。以前不学平仄,不知下下联为啥还要添上那多余的后面四个字,觉得硬生生多出了四个字,纯对联意义上画蛇添足,觉得不美,略知平仄以后,方大致明白为啥要多出来上下联中的后四个字,上联以“欲”字结尾,仄声;下联以“名”的平声应对,又加一三五不论这样的对联规律,因此这幅对联算是平仄合辙的对联,于是又想,如果我们不考虑平仄,以“无锡锡山山无锡”为上联,是不是也能对出合适的下联呢?据说有“临江江月月临江”,这样的下联,也以地名相对,极工。善于对下联的大家,来,试一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下联。(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