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到徽州,徽州的厚重,不是黄山
2025/4/22 来源:不详“无梦到徽州”是明代汤显祖写的: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宏村,江山友人摄其实这位穷困潦倒的剧作家并不一定很爱徽州,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从未在梦里思念过徽州。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是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不一定对。宏村画桥,江山友人摄但是今天徽商不在了,而山水建筑、民俗风情文化还在。再引用这句“无梦到徽州”,就应该是美誉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砖雕门楼、门罩、白墙黑瓦等等,无不给中外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南宋时期兴起的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剧则是京剧的前身。徽墨宣纸、贡菊砖雕等,无不透露着徽州味。皖南一带,还有很多古村落,完整的保留了古徽州的遗迹。棠樾鲍家祠堂一角,江山友人摄历史总是承前启后的,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文化和传承。每座城市,都有专属的历史痕迹,从名字到生活习惯、语言和文化风俗,无一不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像人一样,里面有一种血脉关系。宏村砖赒门楼,江山友人摄然而有一天,“母亲改嫁黄家了”,本来一个带文化味还有点诗意的名字,改成了黄山,虽然人还是那个人,不过是换了件新衣服,但让人觉得有点不适。这或许确是当时因为需要,改一下也合身;但从传承的角度,不改更合身。皖南山乡新农村,江山友人摄名字,是一座城市的标记,多数都涵盖了过往的历史。中国有很多城市,单单只要提起名字,就能感觉到它的历史气息和辉煌成就,像是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古都。中国人有句话,说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了包含有一种骨气,也包含了一种对于前人的尊重。对城市,改名这种大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现在的徽州乡村建筑,江山友人摄我的故乡无锡,我总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但是古人起的,《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锡山发现铅锡。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到了王莽专政时期,锡山又有零星锡矿可以开采,于是又将“无锡”改为“有锡”。当时的人没有现在富,可以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就没有旅游营销的概念,否则,改成“太湖”可能更好吧,这样苏州就不会和我们争太湖了,连湖州与长兴那边的太湖,在意义上也归我们的了。芜湖鸠兹古镇,江山友人摄而现在的“无锡”,名字就没有苏州和常州二个邻居的大气,因为“州”让人联想到“州府”“州衙”有古味,范围上也显得大。当然,这仅是笑谈而已,但名字,它的响亮程度,它的历史感,和旅游不能说是毫无关系的。安徽歙砚,江山友人摄相比千年徽州,30年的黄山不过一瞬,有勇气将徽州重新恢复,才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真正珍爱与敬重。“徽州”与“黄山”,骨子里仍是那个徽州,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改呢?或者来场地方听证会,让人民来决定,不是更好吗?徽州古道,江山友人摄徽州有山有水,特别是皖南一带的,山水锦绣,山乡古村民风淳朴,风物无边,独特的地貌建筑与乡俚民俗,历史文化厚重,更配徽州。以上仅是江山友人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