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文化
2022/12/26 来源:不详一、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遗址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位于浙江省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河姆渡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姆渡镇而得名。近几年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还有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宁波市江北区傅家遗址。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陶器。早期以夹炭黑陶为主,中期新出泥质红陶,晚期则以夹砂灰陶为主。骨、角、牙及木器丰富是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骨、木器等制造工艺水平极高,出现了目前最早的漆器,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更是精美绝伦。
河姆渡文化猪形陶钵
河姆渡文化稻穗纹钵
河姆渡文化陶埙
河姆渡文化类茶壶陶器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
河姆渡文化圆雕鸟形象牙匕
骨锯齿状器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技术已相当成熟。干栏式建筑是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
河姆渡文化骨耜
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有力地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二、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年,距今余年的历史。重点遗址有位于浙江湖州市北9公里的白雀乡小梅口的邱城遗址、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的马家浜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镇东北袁家埭的梅堰遗址、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东北2公里处的罗家角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的圩墩遗址等。
马家浜文化的主要特点: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炉箅的出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大发明;宽檐陶釜则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马家浜文化圈足豆
马家浜文化宽檐釜
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
马家浜文化灰陶牛鼻耳罐
马家浜文化兽面器耳
使用玉璜、玉玦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的传统饰物。
马家浜文化玉玦
马家浜文化弓形玉佩
稻作农业相当发达,采集和渔猎为补充,饲养品种增多,房屋建屋采用木构和防潮技术。
三、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大约在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之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4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
典型遗址除崧泽外,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张家港市塘桥镇花园村境内徐家湾徐家湾遗址,常州圩墩、浙江吴兴邱城、海宁坟桥港等。
崧泽文化时期的制陶,在新石器诸文化中,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成就的时期。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前期,已采用泥条盘迭再加慢轮整修的制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较匀称,可见到不很挺直的轮纹。中期开始运用陶轮快速旋轮、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器型规整,器壁匀薄,往往在内壁和内底遗留坯的旋痕。其次是使用还原焰烧制陶器,由于陶器中的铁元素是在充分供给空气的环境下氧化烧成,而使陶器变红,所以红陶为主是崧泽文化早期陶器特色。而崧泽文化陶器,除炊器(夹砂陶)仍为红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为主,红陶偶见。伴随灰陶的烧制,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
崧泽文化红陶钵
崧泽文化红陶鬲
崧泽文化弦纹盆形鼎
崧泽文化竹节形瓶
崧泽文化刻纹黑皮陶罐
崧泽文化梅花足灰陶折腹罐
崧泽文化墓葬资料丰富,竖穴土坑,仰身直肢葬为主要葬式,随葬品多为日用陶器和工具,从随葬原始礼制性玉器的墓葬墓主多为女性看,女性在宗教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崧泽文化先民们从事稻作农业、饲养业和采集、渔猎,手工业主要包括制陶、制玉、纺织、编织、制石等,打井技术已经应用。石器全为磨制,有宽面穿孔石铲、长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长条形石锛、小石凿等,此外还有陶纺轮、陶网坠,很少发现骨角器。
崧泽文化玉琀
崧泽文化玉璜
崧泽文化玉璧
作者/来源:芝麻开花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