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吴县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
2022/8/5 来源:不详主编苏小小:大咧咧的女汉纸一枚,心地纯善,自诩“扮得了少女,演得了女王”,常“二”神附体,跟我一起遇见不一样的苏州。
更多关于苏小小,请加
商务合作,请加
▁▁▁▁▁▁▁▁▁▁▁▁▁▁
不知不觉之间,2年就已经来了。
蓦然回首,原来,吴县离开我们已经18年。
18年,仿佛眨眼的瞬间,
而那些年发生的一切仍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
那些年,吴县还是由27个镇组成的地方,
还没有吴中区和相城区,
提笔写起籍贯,我们会很自然的写下江苏吴县
那些年,吴县到处都是大小的湖泊,
车坊人出门就要登舟,
甪直也是水八仙的重要产地,
那时候,依水而栖,时光不老
那些年,吴县的地还很便宜,
拥有自己的一块地,就能盖上一栋满意的房子
邻里乡亲彼此熟悉,聊天打牌
享受苏州的慢生活
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撤销了吴县市,
从此,苏州再无吴县。
人生一梦十八年,物是人非恍然间,
时间悄悄过去,怀念却从未消失。
原来,吴县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
从没想过,吴县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
这一瞬间,来的太快。
18年前,交通还不方便,
虽然各镇之间很少串门,
但都彼此心里清楚,我们是同样的“吴县人”。
那时候,浒关人去市中心要坐11路,
西山人去苏州要乘轮船或登陆艇,
到上海的慢车,会经过唯亭,
简陋的站台没有雨棚,候车的人也总是散散零零...
18年前,我们走在城里路上,
随处可以看到写着吴县XX厂标志的工厂,
能在这样厂里上班的,
都是被我们羡慕的人。
市中心还有吴县大会堂,
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哪里是吴县,
哪里是苏州。
曾经,吴县中学还是吴县最好的学校,
吴县每一代学子的梦想。
以至于一代一代的县中人,
每当提到这里,
还是会热泪盈眶。
只是老校区要拆了,
那些在这里待过的人,
都拥有着绝版的回忆。
那会没什么娱乐活动,我们喜欢“上去”,
去人民商场逛一逛,
会被里面各式各样的小东西吸引,
尽管那里的阿姨总是一脸严肃。
那时候,去去新华书店蹭书看,
一个个周末闲暇时光就这么慢悠悠过去了。
18年前的吴县,很大很大
吴县很大,
大到住在两个镇的亲戚平时走动一次,
要是没有公交,即便是邻镇,
走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
这里的每一个镇,
似乎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骄傲,
没人可以取代。
望亭的孩子最骄傲的,
就是老爸在望亭发电厂上班。
一到傍晚,就在老厂门口等着爸爸下班。
看着运河边的大烟冲,
望亭人就会觉得踏实。
车坊水八仙是最出名的,
东有油车,西有糟坊;
开门见水,出门登舟。
生活在车坊的人,
一艘小船悠悠,便是一天。
那时候,吴县最富裕的地区是东西山和木渎,
木渎的灵岩山已经被很多人知晓,
但东西山当时还不知道
自己可以发展成为现在的旅游大镇。
其实浒关也很发达,
一条老街,集结了浒关人很多年的回忆。
穿过京杭大运河,走过上塘下塘,
就能记起浒关所有的样貌。
那会,东渚、通安、
郭巷、光福正过着清幽的日子;
住在唯亭的孩子,
还时不时会去草鞋山上转一圈;
甪直并不是一个旅游古镇,
阳澄湖的螃蟹价格也还没有炒到那么高。
18年前,吴县电视台伴随我们成长
很早之前,大家看的是黑白电视,
还是用天线来收台,
能收到最清楚的,
就是吴县电视台了。
90年代那会,开始有了闭路电视,
紧接着是有线电视、数字电视。
想要看上吴县电视台,
还得去换天线的插头。
虽然有些麻烦,
但看这个吴县电视台的频率,
却比看苏州电视台多的多。
小时候第一次看《西游记》、《灌篮高手》,
都是通过这个台看到的。
吴县台里,总会有一两个主持人记忆深刻,
就像清平、海平,
即便现在可能记不清他们的名字,
也会大致记得曾经主持时的模样。
每到《欢乐满天星》开播的时候,
就会不由自主的和节目一起轻哼着
“观乐满天星,夜夜好风景,
欢乐满天星,你我共开心”。
后来,吴县电视台成了现在的苏州有线5套,
以至于现在,换上天线,
看的最清楚的还是苏州5套。
与吴县电视台同样让人记忆犹新的,
就是当年的《吴县日报》了。
如今的《吴县日报》已经算是古董。
改版成《城市商报》之后,
似乎少了一些曾经的味道。
18年前,吴县人是全国最会吃的地方
吴县人对于吃,
总是很讲究。
那时候,酱油、黄酒、雪花粉
都是可以零拷的,
所以在吴县,我们都只说拷酱油,
而不曾说打酱油。
那会,能吃上一次苏州东西山的料红,
就会觉得很幸福,
小小的模样,通红的颜色,
只是现在,
越来越少的人还记得这个了。
住在太湖边的人,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吃不完的白鱼白虾。
而住在其他地方的人,
总会羡慕车坊的小伙伴,
有吃不完的藕和荸荠。
黄埭的西瓜子,
瓜子壳又薄又脆,
放到嘴里一咬,
瓜子壳立刻分离的清清爽爽。
藏书镇的羊肉,
小时候都是论碗卖的。
在苏州,很多人都喜欢吃甘蔗,
而苏州的大部分甘蔗,
都产自吴县。
18年前,我们在吴县这样过节
曾经的吴县,
保留了太多的风俗,这些,
都是印在我们身上的记号。
有一种排场,
叫吴县人木园堂里的流水席!
其实,老早的时候,还没有木园堂,
一办酒席,就到隔壁邻居家借个场地。
后来,人多了,就办起了木园堂,
隔夜落座、整日、回门,
一办就是三天。
看过吴县人的流水席,
才知道什么是南方的“满汉全席”。
十个冷碟、八个炒菜、
四个大菜加上两汤两点心。
亲朋好友一起准备的食材,
这种才叫做聚会。
摆一个木园堂,
有时家里还会请上一个音乐班,
吹吹打打的一天,热闹!
曾经的每一个我们,
一生里一定有一个这样的生日,
就是13岁的“留头发”。
13岁的生日,
家里人一定会给孩子办酒,
寓意着孩子已经长大了。
现在的我们已经说不清为什么叫“留头发”,
但习俗,被传了下来。
家里但凡遇到一些喜事,
还会给街坊邻居发个松糕,
讨个喜庆。
那时候的这些风俗,很热闹。
或许我们更多的想借着这些风俗,
邻居之间可以相互走动,
唠唠家常,相互多一些了解。
“你家为啥发糕?”
“我家孩子上学了。”
这一刻,我们是亲近的。
18年前,吴县的物价还是很便宜
那时的物价很便宜,
那时泡泡馄饨只要一块钱一碗,
但就是觉得那时的格外好吃。
遇上妈妈带着去石路,
就会吃上一碗期待已久的面。
总是觉得以前的糖比现在的甜
一毛钱能买2块糖,
买一次,能甜一整天。
那时候剪头发,
5块钱都不到,
没有叫Tony的总监,
也不会有人让你办卡。
记得当时从浒关到石路的单程车票是1毛,
从虎丘到石路的单程车票也是1毛。
最明显的还是房价,
那时候还是自己建房子,
最早的时候,
不少吴县人的家里还住着草屋。
后来,苏州房价涨了。
年苏州房价还是元/平,
年就已经突破0元/平。
18年前的生活,
简单而美好,
平静中透露着小确幸。
这一刻,我们都是吴县人吴县是一个时代,
我们从它的身边打马而过。
我们无法阻止城市的迅速变迁,
就像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淌。
那时候,吴县还是乡下,
乡里乡亲的非常熟悉。
有个什么问题,乡里乡亲都会过来搭把手。
也会买了什么好的东西
还一定要炫耀给隔壁相邻看,
这个叫别苗头。
与人民商场的营业员阿姨忒凶不同,
从乡下去城里卖菜的阿姨总是格外亲切,
一直都是笑眯眯的。
那时候,
我们总是拿最好的菜挑到城里卖,
自家吃最蹩脚的菜,
而现在似乎正好相反。
要是村里谁家有瓶装牛奶,
总会让其他家的孩子羡慕。
记得瓶子上还写着消毒牛奶的字样。
大人们总会把牛奶放到锅里,
烧的滚开,再让我们喝。
每到赶集市的日子,
都是全镇最热闹的时候,
那一天,大家都早早爬起来,
去老街上买东西,见朋友。
小时候水还是清澈的,
村后一大片水塘,
一到夏天,塘里就开满了荷花,
一边玩,一边钓虾子,
是我们最喜欢的事。
一打眼,吴县已经离开,
18年的光景,
似乎吴县的一切都消失了,
似乎一切又还存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苏州地方志、吴县中学官方